4月,我们认为市场将与预期赛跑,前期过高预期将制约市场上行。从实际结果看,宏观数据超预期带来货币政策预期逆转,股指冲高后快速调整。
展望5月,投资者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将逐步回归理性,市场将再次筑底。中期内,市场中枢有望在波动中逐步抬升。从风险收益比看,市场又到战略配置时。建议投资者从三方面布局。
| 投资者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将逐步回归理性, 市场将再次筑底。
货币政策是影响今年市场最核心的因素。货币政策预期的逆转,是造成4月下旬以来市场调整的根源。然而,多方面分析表明,市场的反应明显过头。
首先,央行已明确表态,货币政策并无收紧意图。4月25日,央行副行长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明确表示,央行没有收紧货币政策的意图,也没有放松货币政策的意图。同时,他指出下一阶段政策核心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包括营造有利的货币金融环境。这意味着,总量政策不会特别紧。从近期银行间回购利率看,4月7天、1个月和3个月的平均回购利率相比3月份不升反降,也表明了这一点。
其次,经济基本面仍待夯实,货币政策收紧不现实。尽管3月宏观数据超出市场预期,工业增加值创出8.5%的高点,投资、消费等数据均显著回升。但从高频数据看,经济数据4月将回归常态水平。同时,4月PMI显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均有所回落,同时PMI就业指标压力还在加大。这表明,当前经济企稳基础仍待夯实,货币政策不会马上收紧。
再次,科创板等重大改革即将推出,对货币流动性提出要求。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改革明显加快。尤其是推出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将对中国资本市场以及整个经济转型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对于这一重大改革,市场预期最快6月份开板。随着时间的临近,再叠加年中资金的惯常紧张,政策层面包括货币政策,有必要及早应对,进行预调微调,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总之,多方面分析表明,货币政策没有收紧,更不会转向。随着投资者预期的修正,市场将再次筑底。
| 中期内,市场中枢将在波动中逐步抬升,市场又到配置时。
财政政策保持定力,经济有望逐季企稳,这为市场提供了基本面支撑。随着逆周期调节发力,尤其是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确保地方债在9月底前发行完毕,预计经济企稳回升确立,经济将逐季企稳,预计全年GDP增速不低于6.4%。同时,大规模减税在二季度开启后,预计工业企业盈利增速也将转正(一季度为-3.3%),并在后续逐步回升。
监管政策保持既定方向,为活跃交易和资金流入提供基础。今年监管政策的核心在于市场化和开放。市场化方面,不仅有科创板和注册制,4月股指期货松绑,而市场预期再融资、减持等的限制也将放宽,这将进一步活跃市场。同时,开放方面,MSCI将分阶段提高A股纳入比重,富时罗素指数也计划纳入A股。这些举措,将继续带来以外资为主导的增量资金流入,从而对市场形成支撑,
改革预期不断强化,有望持续提振市场风险偏好。一是金融供给侧改革,将进一步支持民企、科技企业融资,激发微观活力。二是国企改革,两类公司试点、混改等提速,将提升国资效率。三是区域改革,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加快落地,未来有望成为内需重要拉动。四是产业政策,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G、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有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总之,财政政策和监管政策将保持既定方向和节奏,改革预期不断升温,经济数据在4月回归常态后将逐步企稳回升,市场中枢有望在波动中缓慢抬升。从风险收益比看,市场又到战略配置时。
| 配置上,建议布局金融、大消费及改革主题三大主线
考虑后续政策方向及增量资金特征,战略配置主要考虑三主线。
一是金融股。目前,以银行股为代表的金融股,估值整体仍不高。大型银行PB估值仅0.7-0.9倍。随着经济企稳回升,银行业绩和估值存在上行空间。券商和保险方面,市场的整体上行,也将带来业绩改善和估值上行。
二是大消费。如前面所分析,后续增量资金主要来自外资。目前,A股的消费股估值整体合理,相比全球还未明显高估。外资仍有望继续布局。
三是改革主题。一方面,随着科创板开板临近,参股科创板拟上市公司的影子股和对标科创板的行业龙头,均存在主题机会。另一方面,国企改革动作不断,相关概念股值得关注。
2024年12月策略中,我们认为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望提振投资者信心,其中财政政策值得期待,经济稳中回升信号或将延续,海外负面冲击已经阶段性消化。 展望2025年1月,宏观基本面稳步修复,但弹性还需更多政策落地生效。外部扰动因素或将增加,但政策发力应对方向明确。年初增量资金以保险等配置型资金为主,...
写在前边 上周我们认为,在政策持续发力下,经济有望平稳运行。目前资金未形成共识,但市场热度依然较高,预计活跃资金和个人投资者继续推动主题板块轮动。 展望本周,基本面量价信号将保持整体平稳,地产、消费、化债等相关政策仍将持续发力,美国“鹰派降息”压制后续降息预期,但对国内货币政策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