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上周,我们认为市场仍将延续慢涨趋势,建议中期继续把握顺周期板块的投资机遇,短期关注年底投资者博弈下的板块轮动机会。
本周,我们认为虽然上周市场对于宏观政策以及信用风险事件的预期出现扰动,叠加场内资金博弈行为,造成市场调整,但是行情的核心逻辑和主线仍未改变,依旧支持市场的慢涨格局。
建议投资者保持定力,继续坚守顺周期这一主线,兼顾中央政治局会议带来的增量变化。
研大势
预期的扰动叠加场内资金博弈,造成上周市场调整。
央行上周公布11月金融数据,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3.6%,增幅较10月下降0.1%,信用拐点出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临近,市场对于明年的货币政策预期出现分歧。年底是企业资金结算的窗口,个别企业传出现金流吃紧的情况,叠加此前的个别国企违约事件,造成市场对于信用风险的预期再生扰动。此外,年底也是机构排名战的窗口,机构之间博弈行为加剧,造成部分重仓股“闪崩”。
以上因素共振,造成上周市场调整。而我们认为,这些预期的扰动或持续性不长,或影响范围有限。市场的预期有望逐渐修复,回归核心逻辑。
宏观流动性预计平稳有序回归常态,局部的信用风险无需过度担忧。
❶ 宏观流动性预计平稳有序回归常态。
下半年以来,监管层已多次释放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预期,市场已经消化了很长时间。虽然信用拐点出现,但是后期回落过程预计将平稳有序,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而且从短期央行操作看,对货币端比较呵护,货币政策依然稳健。
上周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按照往年经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大概率在之后的一周内召开,部署第二年主要经济工作。预计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也以稳健为主,市场的预期将在之后回归一致。
❷ 局部的信用风险无需过度担忧。
随着经济进入修复通道,疫情背景下的应对政策适时退出,部分此前受到特殊时期政策保护的企业出现风险是正常现象。违约案例中,根本原因还是个别主体资质薄弱、债务化解困难。
在宏观基本面整体修复的格局之下,信用风险是局部风险,并非系统性风险,无需过度担忧。
基本面向好逻辑不改,外资增配预期仍在,机构博弈同时孕育机会。
❶ 基本面向好逻辑不改。
本周将公布11月经济数据,从现有数据看,11月出口数据大超预期,PMI为年内最高,预计11月经济数据进一步体现修复趋势。
展望后市,11月信贷净增量保持同比多增,且中长期贷款占主导,表明下游需求保持强劲。而在西方圣诞节临近,美国疫情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出口景气有望延续。中央政治局会议继续提到“六稳”和“六保”,且恢复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表述。
综合来看,基本面向好逻辑不改,将支持顺周期的主线延续。
❷ 海外流动性宽松不改,国内机构博弈同时孕育机会。
本周美联储将召开议息会议,美国疫情严峻,加上上一轮财政援助年底到期,可能造成部分居民和中小企业违约,美联储存在进一步宽松预期。叠加国内基本面向好,北上资金增配预期仍在。
国内机构在互相博弈的同时,也在为明年的开局做准备。卖出的资金不会离开市场,而是会重新选择布局机会。在预期的扰动回归正常后,就是这些资金重新布局的时机。
聊配置
综上,我们认为虽然预期的扰动造成市场回调,但是经济基本面向好和海外流动性宽松的趋势不改,市场的预期将逐渐修复。
建议投资者保持定力,坚守核心主线,兼顾中央政治局会议带来的增量变化。
❶ 对于顺周期主线,可关注受益于弱美元+全球需求回暖,业绩弹性较大的基本金属、能源化工板块,以及低估值的银行、保险等板块。
❷ 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需求侧改革”,商务部提出“着力推动扩大重点商品的消费”,有望提振可选消费板块。“强化反垄断”提出,部分科技龙头短期可能承压。
另外,个股风险方面,年底机构博弈加剧,少数机构重仓的股票可能出现剧烈波动。随着退市新规临近,严重脱离基本面的绩差股需要坚决回避。
2024年12月策略中,我们认为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望提振投资者信心,其中财政政策值得期待,经济稳中回升信号或将延续,海外负面冲击已经阶段性消化。 展望2025年1月,宏观基本面稳步修复,但弹性还需更多政策落地生效。外部扰动因素或将增加,但政策发力应对方向明确。年初增量资金以保险等配置型资金为主,...
写在前边 上周我们认为,在政策持续发力下,经济有望平稳运行。目前资金未形成共识,但市场热度依然较高,预计活跃资金和个人投资者继续推动主题板块轮动。 展望本周,基本面量价信号将保持整体平稳,地产、消费、化债等相关政策仍将持续发力,美国“鹰派降息”压制后续降息预期,但对国内货币政策影响有限...
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CITIC Holding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30779-2号-3
本公司开展网上证券委托业务已经中国证监会核准 该核准不构成中国证监会对本公司网上证券委托业务安全和效率的任何保证
股市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