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我们认为,宏观流动性外松内稳,通胀预期高点将过,成长相对周期更占优,建议布局具备科技+制造双重属性的板块。总体来看,得到了市场走势的验证。
七月,我们判断,投资者预期在跨月后会有所修正,行情有望迈入“平静期”向“共振上行期”的过渡阶段,市场逻辑将进一步突出业绩主线。缓和修复的基本面、整体高增的上市公司中报业绩将成市场焦点,而诸如平稳的流动性环境等因素亦能缓和美联储缩表预期带来的影响。配置上建议投资者继续持有科技+制造双重属性的板块,同时关注中报高景气行业以及浦东引领区主题。
丨稳货币+稳信用,估值驱动下的存量资金博弈将降温。
【1】宏观流动性保持平稳。上周,央行时隔近四个月首次加大逆回购操作力度,呵护季末流动性。我们判断,三季度MLF到期压力加大、信用违约风险零星释放、地方债供给增加等因素可能导致流动性阶段趋紧,但更多还是短期扰动,预计央行仍将维持流动性的有序投放,稳定银行间利率水平,形成稳货币+稳信用政策组合,引导市场预期。
【2】存量资金博弈将降温。近期市场热度较高,两市成交额一直在万亿左右,不过主流机构资金观望态度明显。虽然上周科创ETF申购火热,但是主动权益基金新发则不温不火,调研显示存量公募有一定净赎回压力;杠杆资金相对平稳,两融规模维持在1.6万亿左右;外资在近几日出现大幅流入迹象,但也是以交易型外资为主。随着本轮行情的时间约束临近、市场预期重新聚焦基本面,预计存量资金博弈的行为特征将逐渐弱化。
丨基本面重要性突显,市场逻辑从估值驱动过渡至盈利驱动。
【1】市场跨月影响预期,盈利逐渐成为行情决定因素。七月跨月后,投资者对市场维稳的预期边际弱化。同时,A股中报舆情披露高峰渐进,基本面的重要性突显。不过,未来一段时间宏观基本面究竟是“复苏共振”,还是进入“衰退期”或“类滞胀”阶段;微观基本面究竟是上市公司盈利“仍在回升”,还是“增速转弱”,市场存在一定分歧,我们则相对乐观。
【2】我们认为经济缓和修复趋势不变,上市公司中报业绩将整体高增。由于去年疫情冲击产生的基数扰动,单看同比数据的话,不管是GDP增速还是上市公司盈利增速,今年一季度都是全年高点。但如果剔除掉基数影响,看两年复合增速的话,GDP增速预计是逐季改善的;而上市公司中报业绩整体高增(预计约30%),两年复合增速有望再回升1-2个季度,全年业绩甚至有向上超预期的可能。
丨美联储缩表预期对A股的短期影响有限,三季度偏后段是重要观察期。
美国通胀表现强劲,5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3.4%,美联储多位官员接连释放货币收紧信号,但市场已有一定预期。同时,决定Taper进程的另一核心指标就业数据离政策目标仍有较大距离。我们预计实质上缩表和加息进程将较缓慢,对A股短期影响有限。到三季度偏后段,一方面美联储主席将释放考虑缩减购债的信号,另一方面美国就业市场在财政退坡后亦可能边际上有超预期改善,如果届时美债收益率相应出现阶段性快速上行,则应提防紧缩预期的全面发酵。
综上,我们认为,七月跨月后投资者预期会有所修正,行情有望迈入“平静期”向“共振上行期”的过渡阶段,市场逻辑将从估值驱动切换至盈利驱动。缓和修复的基本面、整体高增的上市公司中报业绩将成市场焦点,而诸如平稳的流动性环境等因素亦能缓和美联储缩表预期带来的影响。配置上建议投资者继续持有科技+制造双重属性的板块,同时关注中报高景气行业以及浦东引领区主题。
【1】科技+制造双重属性的板块。预计科技板块的业绩增速将自二季度开始连续四个季度逐季改善,其中兼具科技+制造双重属性的电子、军工等板块中报业绩确定性更高。
【2】其他中报高景气行业:受益于碳中和、碳达峰政策的新能源板块,诸如产销两旺叠加自主品牌渗透率提升的新能源汽车,以及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带动的光伏、储能等。
【3】浦东引领区。5月中央制定印发了《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 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后续相关政策将会陆续落地。
2024年12月策略中,我们认为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望提振投资者信心,其中财政政策值得期待,经济稳中回升信号或将延续,海外负面冲击已经阶段性消化。 展望2025年1月,宏观基本面稳步修复,但弹性还需更多政策落地生效。外部扰动因素或将增加,但政策发力应对方向明确。年初增量资金以保险等配置型资金为主,...
写在前边 上周我们认为,在政策持续发力下,经济有望平稳运行。目前资金未形成共识,但市场热度依然较高,预计活跃资金和个人投资者继续推动主题板块轮动。 展望本周,基本面量价信号将保持整体平稳,地产、消费、化债等相关政策仍将持续发力,美国“鹰派降息”压制后续降息预期,但对国内货币政策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