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上周,我们判断,信贷有望实现“开门红”,基本面改善趋势确定,全面修复基础夯实。扰动因素实质影响可控,内资延续接力外资,市场活跃度提升。
本周,我们认为,信贷数据得到验证,市场对于基本面和政策面逐渐形成共识。随着机构密集调研,调仓行为延续,叠加海外扰动,市场过去两周有所震荡,修复节奏趋缓。接下来在基本面共识凝聚,增量资金进场作用下,资金接力仍将继续,市场中期修复方向不变。可继续重点关注成长主线上的科技、医药,并兼顾受益于基本面修复的消费龙头。
研大势
基本面修复持续验证,政策预期逐渐形成共识
【1】社融数据亮眼,基本面修复持续验证。央行上周五公布1月金融数据,新增信贷4.90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5.98万亿元,M2同比增长12.6%,超出市场预期,我们对于信贷“开门红”的判断得到验证。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3.5万亿元,同比大幅多增1.4万亿元,叠加票据融资减少,表明1月的信贷更多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对后续经济复苏形成有力支撑。考虑到1月有春节长假,这样的数据含金量更加突出。根据调研情况,二手房成交近期有所回暖,体现政策正在逐渐发挥实效,2月信贷有望延续良好势头,带动宏观基本面继续向好。
【2】政策预期修正,共识逐渐形成。防疫政策和地产政策在去年年底有明显边际变化后,市场情绪迅速转向亢奋,此时容易对整个政策面形成非常高的期待。而随着基本面修复延续以及信贷明显好转,强刺激的必要性在下降,市场对于总量政策的预期逐渐修正,回归理性。目前正处于1月地方两会和3月全国两会之间的相对空窗期,市场在对总量政策预期修正的同时,对于产业政策、改革政策等结构政策又有所期待,政策面对于市场预期仍然有正向支撑作用。
扰动事件拉长资金接力过程,市场中期修复方向不变
【1】海外扰动叠加机构调仓,资金接力过程拉长。美国1月非农就业数据大超预期,数据公布之后市场对于美联储后续加息预期有所上修,目前主流预期是3月和5月各加25个基点。美联储加息预期变化也导致全球资本市场跟随有所调整。“气球事件”也受到部分外资关注,北向资金流入节奏明显放缓。春节长假归来叠加疫情过峰,内资机构开始密集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对于已持仓、研究充分的公司,一旦出现不及预期的情况,机构卖出可能是迅速的,而对于长期未跟踪的标的,调增会相对缓慢。以上因素叠加,导致近期资金接力的过程拉长,修复节奏有所放缓。
【2】增量资金待接力,市场修复方向不变。过去两周,人工智能主题异军突起,并逐渐扩散,游资主导的热点表现活跃,初步接过了外资的接力棒。公募基金1月新发相对低迷,影响了内资机构腾挪空间。进入2月,公募基金新发有所改善。1月共有26只权益类基金开始募集,2月前10天就有22只。根据渠道调研情况,过去一周基民从净赎回转为净申购;活跃私募基金仓位在79%左右,距离峰值仍有一定加仓空间。随着前述扰动因素的消化,以及基本面持续改善,增量资金接力有望持续,市场将延续中期修复趋势。
聊配置
综上,我们认为,信贷数据得到验证,市场对于基本面和政策面逐渐形成共识。随着机构密集调研,调仓行为延续,叠加海外扰动,市场过去两周有所震荡,修复节奏趋缓。接下来在基本面共识凝聚,增量资金进场作用下,资金接力仍将继续,市场中期修复方向不变。可继续重点关注成长主线上的科技、医药,并兼顾受益于基本面修复的消费龙头。
【1】科技成长板块。长期增长空间大的半导体、新能源、信创等品种;高弹性、低估值的中小市值成长股,可自下而上关注机械、化工、军工等行业中的个股机会。
【2】医药板块。集采政策缓和,行业处于修复阶段,可重点关注短期需求抬升和中长期具备自主可控逻辑的医药器械、耗材、创新药等品种。
【3】消费龙头。受益于基本面复苏的出行消费,地产后周期的家居家电等板块。
2024年12月策略中,我们认为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望提振投资者信心,其中财政政策值得期待,经济稳中回升信号或将延续,海外负面冲击已经阶段性消化。 展望2025年1月,宏观基本面稳步修复,但弹性还需更多政策落地生效。外部扰动因素或将增加,但政策发力应对方向明确。年初增量资金以保险等配置型资金为主,...
写在前边 上周我们认为,在政策持续发力下,经济有望平稳运行。目前资金未形成共识,但市场热度依然较高,预计活跃资金和个人投资者继续推动主题板块轮动。 展望本周,基本面量价信号将保持整体平稳,地产、消费、化债等相关政策仍将持续发力,美国“鹰派降息”压制后续降息预期,但对国内货币政策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