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无锡红豆置业、宜兴先特环保公司两家企业与有关金融机构签下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和投资合作协议。至此,无锡已有31家企业正式开展企业年金业务,另有10多家企业正在排队等待“入市”。企业年金,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第二劳保”,正从“薪火之苗”渐成“燎原之势”。
一个留住人才、稳定队伍的新机制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个“舶来品”,在传入的同时,其另一个绰号“金手铐”也被国内的企业和职工发现并牢记。
“建立企业年金,最重要的意义是提供了一个留住人才、稳定队伍的机制,特别是弥补了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长期激励机制欠缺的问题。”率先试点的一汽锡柴集团劳资处负责人这样表示。对于众多的同类企业来说,一汽锡柴的表态具有标杆作用。2007年,该集团为全部2800名员工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建立了年金账户,根据每位员工的收入,集团缴纳8%,员工自己再缴2%,资金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所有缴费和基金收益全部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可一次性或定期领取养老金。当然,如果员工中途离职,账户中储存的年金是拿不走的。建立年金制度后,锡柴员工成了当地很多职工羡慕的对象,“企业留人、引才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
“看得到,但是短期内拿不走,这就是‘金手铐’的意义。”无锡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养老保险处处长荣怡告诉记者,企业年金鼓励员工长期为企业服务,它的出现,会在企业留住员工和员工选择企业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一些“知识型”企业,企业年金甚至成为同业之间竞争的一项“秘密武器”。
从“少数人的福利”到“全体职工的保障”
在启动企业年金之前,国内部分企业曾实行过一种类似的补充养老保险。所不同的是,后者只针对部分员工,而企业年金要求全员参加。记者在无锡了解到,年金启动之初,众多企业积极性很高,但听说要“全员参加”,一些企业就犹豫起来,甚至打了退堂鼓。
“企业必须理解,年金不是少数人的福利,而是一种覆盖全体职工的保障,具有普惠性质。”荣怡说,一些企业提出,希望能单独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建立年金,这与企业年金的制度设计是背道而驰的。企业年金的目标是服务好每一个员工,为此,应该保证全体职工都能从企业发展中受益。当然,允许企业在全员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职工对企业贡献度的不同实施差别额度,以体现激励价值。
据了解,在先期“试水”的31家公司中,具体的年金方案各不相同,也各有特色,有的是覆盖所有员工,有的是倾向工程技术人员,还有的是倾向管理层。但无一例外的是,所有年金方案都被要求须经本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方可实行。
给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推力
由年金形成的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共同体”,有利于企业的提升和发展。2007年4月,无锡市按规范化要求在省内率先开展这项工作,目前,全市已有31家企业被批准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涉及职工1.14万人,年金金额达到1.7亿。年内,建立年金制度的企业将达到40家。但与全市3万多家企业总量相比,30家“连大海中的一滴水都算不上”,企业年金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推进地区产业转型,缓解和破除愈演愈烈的“用工荒”、“人才荒”,企业年金也被寄予厚望。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年金并不像基本养老保险那样由国家强制实行,它的建立是自愿和有条件的。除了建制企业必须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外,还需要企业有一定的实力和良好的持续盈利能力,这就决定了像江苏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更有推广企业年金的可能。对大多数劳动者来说,“两份退休金”的吸引力足够大,如果企业能够善用企业年金,不仅可以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更可以通过完善的制度安排推动人才队伍结构优化,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此,政府应该给予企业更多的信心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