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市场在7月底美联储降息可能无法兑现的预期下出现回调,周中虽美联储降息预期重新确认,但在房地产信托收紧等因素的影响下,投资者对市场分歧进一步加大。我们认为,站在更长时间维度看,短期扰动不会改变A股市场缓慢上行的趋势,当前仍是风险收益比较高的战略配置时点。
短期扰动不会改变A股市场缓慢上行的趋势
【1】首先,针对美联储降息时点的预期差不会改变未来全球流动性宽松的趋势。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全球流动性出现拐点。今年3月的欧洲央行宣布推出新一轮的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澳大利亚央行分别在6月和7月初连续两次降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国会证词中也强调不确定性对前景构成压力,而非强调就业数据改善。预计7月底是否降息决于美联储自身对降息时点的判断,当前金融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已经进行充分反应。对我国而言,美联储降息将对美元的支撑减弱,为我国央行的政策操作打开空间。
【2】其次,国内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支持趋势不变。此前市场担心贸易摩擦出现转机后,国内政策的力度可能降低。李克强总理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重提“六稳”的工作部署,刘鹤副总理在地方调研时也重提“六稳”,这些信号表明“六稳”的政策依旧将维持。此外市场高度关注将在7月底举行的政治局会议,会议确定的政策基调将指引未来方向,有望成为市场的催化剂。改革政策方面,近期国内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政策不断,同时科创板也即将开市,这些都表明国内政策对宏观经济支持的趋势不变。
【3】第三,外资持续流入的趋势不变。我们认为随着中国A股在MSCI全球基准指数中的纳入因子到11月份会逐步升至20%,以及富时罗素将A股纳入其全球指数正式生效,外资跟踪指数的被动配置资金仍将持续流入中国,预计还有约2500亿增量资金流入。与此同时,由于A股在全球市场的估值仍具吸引力,中国市场工业体系完备、消费市场巨大、社会因素稳定,也满足外资主动左侧配置的需求。预计到2020年底,外资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有望接近10%~15%,北上资金短期反复不改长期流入趋势。
市场上涨的节奏会受情绪和短期事件影响而变化
【1】房地产信托收紧引发去杠杆的担忧。上周,针对近期部分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速过快、增量过大的信托公司,银保监会约谈警示。我们认为,金融去杠杆的趋势不变,变动仅是节奏。虽然对于地产信托的严监管态势已确立,但监管政策并非“一刀切”。对于不同信托公司的情况会有区别对待,监管会对部分开展地产信托业务过猛的公司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收紧房地产信托并不会带来新的金融系统性风险,投资者不用过度担忧。
【2】科创板抽血引焦虑。7月22日科创板即将开市,25家第一批上市企业拟融资超310亿,引发了市场对科创板抽血的焦虑。但是科创板的打新不仅不需要锁定资金,反而需要增加底仓配置,底仓配置所需要的市值规模远高于募资规模。首批上市公司的打新总锁定资金量相比于A股平均的日成交金额微不足道。此外,从历史来看,新股发行节奏也很难能对市场的中期走势构成决定性影响,短期科创板的密集打新,更多只是短期的情绪上的影响,不构成左右行情的关键因素。
此外垃圾股退市和康得新的“爆雷”短期也对投资者信心产生一定影响。
总体上看,上周市场出现一定程度调整,主要原因是投资者情绪受到上述多种因素和短期事件的扰动,部分投资者选择兑现收益离场观望,我们认为这些扰动不影响市场运行的趋势,仅对短期的运行节奏产生影响。当前仍是风险收益比较高的战略配置时点,A股市场仍将缓慢上行。
配置上,建议关注以下主线:
1、坚定拥抱优质的核心资产标的。对于公司治理水平优异、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依靠稳定持续的业绩增长消化高估值的优质核心资产标的,中长期看仍然具备配置价值。尤其关注估值具备一定安全边际的核心资产。
2、中报超预期的优质标的有望受到追捧。近期中报业绩密集披露,市场将会对公司盈利预期作修正,部分超预期优秀公司有望受到追捧,而部分不达预期标的需要适当回避。
2024年12月策略中,我们认为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望提振投资者信心,其中财政政策值得期待,经济稳中回升信号或将延续,海外负面冲击已经阶段性消化。 展望2025年1月,宏观基本面稳步修复,但弹性还需更多政策落地生效。外部扰动因素或将增加,但政策发力应对方向明确。年初增量资金以保险等配置型资金为主,...
写在前边 上周我们认为,在政策持续发力下,经济有望平稳运行。目前资金未形成共识,但市场热度依然较高,预计活跃资金和个人投资者继续推动主题板块轮动。 展望本周,基本面量价信号将保持整体平稳,地产、消费、化债等相关政策仍将持续发力,美国“鹰派降息”压制后续降息预期,但对国内货币政策影响有限...